6月25日,洪灾洪水退去一周,后遗症旋耕机驶进平远县仁居镇飞龙村的灾后水稻田开始作业,一旁的梅州农妇将育好的秧苗一一抛到田里,如无再次的困淤天灾,这批秧苗将分蘖、泥下拔节、田待孕穗、洪灾抽穗直至成熟。后遗症但在不远处的上远村山塘水库附近,被洪水带下来的淤泥和沙石没过田埂,将农田厚厚掩埋,农作物的生命周期提前终止。
6月15日晚至16日,梅州市北部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多县(区)出现灾情。对于当地而言,这场洪水巨灾也是一场农业巨灾,据初步统计,梅州受灾最严重的平远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1385亩。作为农业大市,梅州的农业复产迫在眉睫。
然而,摆在梅州灾区农民面前的,是带有一系列洪灾“后遗症”的农田和配套基础设施,农田耕作层被冲刷走、垃圾和淤泥积压农田、水利设施受损,农业复产注定是一场硬仗。
“6·16”洪灾中,梅州市平远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超10万亩。
一镇上万亩农田受灾
晚稻补种抢种进行中
6月24日下午两点,平远县仁居镇邹坊村的一位农户顶着高温在地里育种。洪灾前播下的七斤种子全被淤泥掩埋,她只能重新从镇上采买,所幸时下正是种植晚稻的季节,补种仍然不晚。
邹坊村干部马梅仁种了100多亩地,他在洪灾前就采买了240斤种子,洪灾后隔日就将第一批种子播下,6月24日进行第二批播种,将全部种子种下。约10天后育苗完成,就可进行下一步的插秧工作。
洪水来袭前两天,他就将地里的烟叶采收到了烤烟房,但洪水发生当日村里停电,来不及烤烟,近半数的烟叶变成了废料。地里的百香果和仙人草来不及收,全被洪水和淤泥淹没导致绝收。一场洪灾下来,他一共损失24万元。
此次灾后安置中,马梅仁负责村内的复工复产工作,据他介绍,村里约80%的农户已经完成复耕复种。目前工作人员正在疏通主要道路和水圳的淤泥,4架挖掘机和2架铲车同时作业,每天由农户、村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约60人的队伍一同参与,尽力为农业复产清除障碍。此外,据邹坊村支书凌志涛介绍,村委会已经对村内的清淤器械、无人机喷药、肥料订购、补充种子数量等需求进行统计上报,目前正在等待物资到来。
仁居镇的农业以水稻和烟叶种植为主,耕地面积3.3万亩,据该镇农业站站长陈远栋介绍,本次洪灾该镇万亩以上农田受灾,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农作物损失7000万元,加上机耕路、水利设施、土地平整费用等则损失可达数亿。
陈远栋表示,仁居镇刚从救灾及基础设施抢修转向农业复耕复种,目前镇里正在组织农户自救,将受灾较轻的农田进行清淤和泥土回填,恢复耕种,争取7月10日前尽量清出农田供农户抛秧,争取不误农时。为更好提供保障,他计划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组成旋耕机队帮助农户打田,助力农业复产。
6月25日,记者从平远县农业农村局获悉,为保障农业复产,平远县紧急调配了6000斤水稻种子、1400斤甜玉米种子和500斤白菜种子,准备下发给各镇,供农户抢种补种。据报道,洪涝灾害发生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专家指导组、梅州市农业农村局、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分种植、畜禽、水产、果树等多支专家队伍分赴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现场指导开展农业救灾复产工作。梅州市也印发了《强降雨期间主要农作物、畜牧业、渔业防汛救灾复产技术指引》,进行农业技术指导。
平远县仁居镇邹坊村约八成农户完成复耕复种。
淤泥积压、耕作层受损
农田复耕成本高难度大
能实现复耕复种的,都是受灾减轻的农田,还有相当规模的农田由于受损严重,短时间内难以复耕。
“一夜之间就都冲没了。”仁居镇上远村圳下自然村张春伟家种了9亩多地,作物全部绝收,现只清理了2亩多受灾程度相对较轻的地进行复耕,剩余7亩农田则因为淤泥和沙石堆积过厚无法复耕。
6月16日晚,上远村的一处小型水库崩塌,水和沙石沿河流一路俯冲向农田,导致圳下自然村四五户村民的农田受损严重,30-50厘米厚的淤泥将他们种下的辣椒、百香果、仙人草、水稻、烟叶掩埋在地里,每户农户损失4万至10万元不等。
据上远村干部介绍,该村农田受灾面积90多亩,受灾农作物100多亩,部分农田耕作层被洪水冲刷走,有的农田被掩埋80-90厘米深,复耕较为困难。马梅仁也表示,邹坊村有约200亩农田复耕困难,部分梯田被洪水推平,部分农田处于山边被山体滑坡冲下的土方掩埋,要复耕将投入大量资金,“不划算”。
出现类似情况的农田不在少数。
陈远栋表示,仁居镇预计有5000亩农田难以赶在7月10日前进行复耕复种,“(完全复耕复种)不太乐观”,“半年都搞不定”。其中,有约1000亩农田由于土方积压严重,除非不计成本进行处理,不然可能面临长期无法复耕复种的问题。
曾参与2023年河北涿州、涞水洪灾灾后科技救援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孔祥斌表示,在灾后土壤特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再适宜耕作水稻的区域,可灵活应急,换种玉米、草饲等其他农作物,同时起到利用农作物帮助土壤结构重新变得更加稳定的作用,等来年再复垦。受灾程度较轻的农田,可通过淤泥剥离和土壤回填恢复耕作层,受灾严重的农田,可通过垦造等进行土壤重构的方式,重新恢复地力。
据陈远栋介绍,一亩农田的清理和回填耗资1万多元,高标准农田的修整耗资则可达50万元一亩,若要对所有受灾农田进行完全复原,将对当地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表示,目前梅州遭遇的洪涝灾害,与2007年7月8日至13日四川泸县遭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有些类似。他指出,泸县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当地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采用蓄留洪水再生稻的技术,取得了重灾之年不减产的成效,梅州此次农业复产可借鉴这一做法。
复耕之后,还有更多问题等待解决,育秧结束后就是抛秧阶段,需要灌溉用水,但部分农田灌溉渠遭洪水破坏,出现破裂、坍塌等情况,水无法引到农田附近。陈远栋介绍,每村配备一到两台抽水机才能确保灌溉用水需求,但直至6月25日接受采访时,仁居镇15个行政村仅有4个配置了抽水机。
摆在平远农民面前的,是带有一系列洪灾“后遗症”的农田和配套基础设施。
农业“迎考”极端天气
防灾减灾能力亟待提升
据公益救灾人、卓明信援负责人郝南介绍,本次洪灾中,梅州受灾地区主要分山区和河谷两种地貌类型,两者分别形成山洪暴发和行洪期间河水侵蚀现象,对农业造成不同冲击。
他告诉记者,在梅州北部山区,中间低且平坦、四面高的“坑”形地形较多,这类地形容易导致山洪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汇流形成冲击力和破坏力,造成滑坡和农田土方堆积。郝南指出,“这些平坦又肥沃的地方,本身就是历史上的山洪冲积形成的,一旦出现极端降水,就会再次成为洪水肆虐的场所”,如前述的邹坊村以及本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平远县泗水镇。
郝南指出,持续强降雨导致山区地带的山体土壤含水量较大,径流转化率高,“天上下多少雨,就有多少水转化为山洪”。他提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滑坡灾害将呈现高发状态。
在河谷地带,洪灾则表现为行洪过程中造成的河水侵蚀。此次造成洪灾的雨带影响的粤闽交界地带有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时,这些河流的河谷地区也是洪水的行洪区,洪水将河道两岸肥沃的农田冲毁,将耕作层及其他土层“刮走”,带到下游地区,一方面造成河道两岸农田恢复难,另一方面造成下游地区有过多沙石和淤泥堆积,农作物被掩埋。
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博士刘君言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最近五十几年来,整个广东省的极端暴雨和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都在增加,相比于珠三角人口密集区,粤北地区未来的受灾风险指数增长十分迅速。“这里是丘陵地带,容易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如今气候的极端性更加突出,一旦降水超过某个阈值,中小水库很可能出现溃败。我们还注意到,清远英德、连州等地的老龄人口比例非常高,这意味着当地的应灾能力和灾后修复能力也比城市差很多。”
在极端天气多发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农业抗灾能力成为关键。
孔祥斌指出,要提升农业的抗灾能力,需要从流域治理的角度,对上中下游进行统筹考虑。一是通过建设、加固上游的拦蓄工程,尤其是修复一些年久失修的工程,以提升水利设施的蓄洪能力,二是对上游沿河两岸过度开发的农田进行适度的退田还林,三是对中下游低洼地区,通过增加河网密度、拓宽河道,以起到疏水、分水的作用。
极端天气频发的气候背景下,梅州此次受灾,为农业产业提升减灾抗灾能力敲响了警钟。
李茂松则建议,可以全面摸查农业、农村、农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底数,包括抵御不同等级自然灾害还存在的短板弱项,“一个灾种一个灾种、一村一户”进行摸查,把隐患点、风险点全部落实到空间分布图上。
此外,可针对灾害隐患点、风险点,编制可实施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综合规划,在此基础上,将规划所列项目、工程纳入地方5年规划和年度财政预算,一张图纸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逐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真正实现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全面提升。
时值6月末,4-6月的前汛期刚过,广东将迎来7-9月的后汛期,这个农业大省又将面临一次考验。
【记者】邓宝盈 郑文意
【来源】南方农村报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庆、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张扬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服务)